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问题

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问题 刘馨琪 目前有一个让中医医生很头疼的事实,那就是很多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治疗无效或者是病情加重等一系列身体不舒服的现象,甚至是出现医疗事故。此时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医生的问题,认为肯定是医生的水平不够,或者是开错药了,却从来不去想,或者是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遇到一切问题,就把一切的责任都推给医生。当然,有时确实和医生有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医生身上。 很多时候医生也很无辜啊,因为能够影响中药对患者治疗的效果,除了中医医生本身的问题,还有众多重要的因素: 比如中药的质量问题,煎药的方法是否正确,医患之间的沟通与配合等等。 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的一系列的不良状况,真的不仅仅是医生的问题。当然确实有一些医生因为自身因素,如辨证不准确或者是对疾病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患者服药后无效或者是病情加重。但是总有一些明医,明明辨证很准确,对疾病的认识很到位,技术很好,却无端的背起了黑锅!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影响中医疗效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中药的质量问题 中药的质量问题是影响中医医生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即便医者的辨证准确度达到精确无误,但如果患者所服用的方剂中的药物出现各种问题(如硫磺熏、错误炮制等),也会导致最终疗效不佳,甚至出现医疗事故。
在古代,中医、中药是不分家的,都是中医医生自己亲自采药来诊治患者,因为只有保证药材的质量,才能敢说保证疗效。然而当前中国是医药分开的,医疗机构都是从药商手里进药,大部分药商又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关于中药的知识,也不知道怎么鉴别真假优劣,甚至还有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胡作非为,比如红花里面掺红线,半夏里面掺石头、南星,全蝎肚子里加玉米粉,水蛭肚子里面加水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很多时候,中医医生想要进到真药好药真的是太难了。况且现在有些中医医生因为自身因素,也不认识药,不懂药,被药商牵着鼻子走,而药商又非常看重经济利益,在药里面做手脚,这是导致目前中药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当然,导致如今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种植过程不严格、化肥激素等的滥用、多年生植物的催熟或提前采收、非道地种植等等,或又常常与药材的品种、炮制及采收等问题相互掺杂影响,导致中药质量进一步变差,中药产业愈渐混乱。这不仅影响着对患者的疗效,还影响医者对经方方剂的使用信心、疗效预后、效用评估等多个环节,更影响着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声誉和发展。 根据汉传中医导师刘志杰先生的指导,下面就从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手段及采收时节等具体环节逐一论述。
(一)品种 中药品种是影响经方中药疗效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方的发展时间较早,经方实际用药的品种与现今多有差异。例如经方所用半夏为旱半夏,而如今常见的为水半夏,二者并非同一品种,且水半夏毒性明显,没有止呕降逆作用。又如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川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的干燥藤茎,无毒,是经方常用药物之一;而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具有肾毒性,长期服用会引起肾功能衰竭,两药名称相近,但品种及药效差距很大,不可混为一谈,前几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就是这个原因。此外,还有赤芍与白芍、赤茯苓与白茯苓、枳壳与枳实、前胡与柴胡等药物品种的问题,不同药物的品种使用不当,都会影响药效,导致方剂的疗效出现各种差异。药师或者是药商们常常不懂这些,或者是为了一己私利,故意真假混合,鱼目混珠,如旱半夏中掺有水半夏或者是天南星,怀山药用菜山药替代,南北五味子互掺,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另外,中医医生极少参与中药的种植及质量把控,或者是不懂药,也是造成目前中药品种混乱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炮制 炮制手段的不同对中药和方剂同样有着不同的影响。经方方剂中,大部分药物皆采用生药,无需炮制。而《伤寒论》等经典中记载的需要炮制的,如甘草、附子、枳实、厚朴等药物只占据常用经方药物的一小部分,而且炮制手段也与现今差别较大。传统药工的炮制手艺失传导致炮制不当,如炮制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着药物的寒热药性,甚至会使药物发挥主要作用的成份失效,导致方剂疗效减弱甚至无效或产生毒性,如附子用胆巴炮制,不仅使得药物疗效降低,还会导致胆巴中毒出现一系列的浑身不舒服的症状;还有当归、山药、细辛等诸多药因为过度硫熏导致硫磺中毒。当然,也有一些药商或者是药师们,就是靠着炮制来赚黑心钱,为了药物增重卖钱,掺加“重粉”或者形状类似的假药,这对中药的质量以及治病疗效,影响也是极大的。
(三)道地与采收 药材的道地与采收时节同样影响着药物疗效。首先,只有药物在适合的地域、环境下生长,才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最佳的药效成分,因此《本经》当中对药物产地同样重视,并将其记载于每味药物的药症之后。可是,现如今,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心思太迫切,导致出现哪个药贵就培育哪个药,完全不考虑药材的生长环境及气候等众多因素是否适宜,所以导致药物的质量变差,影响疗效。其次,不同药材生长发育的时间也相当重要,因此采收时节也有差异,过早、过晚或非时节采收,对药材的药效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药材的培育必须达到那个“火候”,药效才会达到最佳,否则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还有一些药农们对中药的相关专业知识匮乏导致不知如何种植、采收中药,这对中药的质量都是很有影响的。 除上述因素外,如今中医医疗与中药种植行业的逐渐区分、中药药师对传统经方用药知识的严重匮乏、中药药典与实际临床偏差等,都导致着中药的问题日趋严重。另外,国家政府也需要严抓中药材的质量,这不仅关乎经方方剂的实际疗效,更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经方医学的生死存亡。因此,提高经方乃至中医药疗效的根本,便在于中药质量的问题。

二、煎药的方法是否正确 现如今,有些时候医生的辨证明明很准确,患者也很配合,药材质量也很好,但是患者吃完药还是未达到预想的疗效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这时候就要考虑一下是否和煎药的方法有关系了。 当下,煎药真是一个令人很头疼的问题,大部分患者自己都不愿意煎或者是不会煎,所以送到药店煎,而药店又有一些煎药师因为自身问题,如不负责任或者是对煎药知识匮乏,不知道特殊药物的特殊煎法,导致出现煎药的时间不够或者是时间过长及煎药的方法不正确,都会导致药物的有效成分受到影响。
根据刘志杰老师的经验,中药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疗效的好坏,在煎煮中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器具,煎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因为大多数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产生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粗粉和浸泡,药物要粗略粉碎,使煎出的药物浓度更高。在煎药前要先用清水将药材浸泡60分钟,使其软化,然后再加热煎煮,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则药物里的蛋白质很快就会凝固,影响中药内有效成分的煎出。至于应该加多少水,要根据用药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过药物少许即可,使每剂每次煎成的药液在150毫升左右,为儿童煎取的药量要少,而对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   
煎煮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改用小火慢炖。煎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煎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只煎一次。 
还有,金石介壳类中药需先煎,如龙骨、石膏、牡蛎、磁石、龟板、鳖甲等,宜先煎半小时左右。而另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等却要后下。易于沉底焦化和糊化、难以过滤的药物,如赤石脂、青黛等,可用纱布将药包好或装入纱布袋内,再放入锅内煎煮。凡贵重、数量少和挥发性强的药物,如珍珠和三七等不需煎煮,只要将药物研成细末,再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即可,有些胶、糖类药物(如阿胶和饴糖)溶解后粘度较大、泡沫多,煎时会结底焦化,并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应该将这类药物溶于已煎好的药液中。 三、医患双方的沟通与配合 医患双方能否有良好的配合与沟通直接影响着治病疗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从上述“六不治”来看,患者与医生之间的配合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医生所面对的患者具有以上特点,或对自己的病情不重视,或对医生不尊重、不相信,那么即便医生所开具的处方已达到“方证相应”的标准,药材质量也无问题,也可能因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出现不遵医嘱、或乱服药物的情况,导致疗效不佳、甚则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更有甚者将责任怪于医生,引发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之间的配合与状态直接影响着对药物的吸收状况及疗效反应,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与理解度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与理解度是相当重要的,俗话说“不信者,不治”。治病者必先治其心,所以患者必须信任医生,才会取到好的疗效。如果不信任或怀疑医生,那么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是很差的。患者要理解医生,因为所有的慢性病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都是经年累月“攒”起来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而很多患者服用中药后,要求医生马上给治好(其实,医生也想很快治好),否则就说医生的医术与道德差,却不去想想那个慢性病都病了多长时间,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治好呢?还有的患者看到医生就问啥时候能好,医生也很无语啊,因为每个人的疾病和体质以及对药物的吸收情况都不一样,这个时候让医生怎么回答呢?
(二)患者对病情的了解、能否坚持治疗以及对自己的身体是否负责任 所有的疾病都有治疗周期,可是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有时刚刚起效,就以为痊愈了,所以就停药,导致病情复。这个时候就过来责备医生说医生未给其治好。更有患者感觉自己的病情好转了,就不进行治疗了,医生让其再进行治疗一段时间,还以为医生要多赚他的钱。还有的患者嫌药苦,不好喝,刚刚见到效果,却又放弃了,这些都会导致病情反复而加重病情,都是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患者是否遵医嘱或乱服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医生开具的药物不同,所以服药方法,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也大不相同,需要患者去遵守。所以必须要听医嘱,可是有的患者确实很不听话,让他做的不做,不让他做的偏要做。 不同的药物饭前饭后服,也不太一样,比如一般有胃病或者是脾胃不太好的都需要饭后服药,可是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吧,患者饭前服用,可能就会导致病情加重。还有,在服用一个医生开具的药物之前,一定要跟医生说清楚,现在正在服用什么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考虑之前服用的药物是否还能继续服用。在治疗期间,切忌乱服药,否则效果有时很差甚至产生毒性。 几乎所有的疾病与药物,都有相关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比如: 1.忌口的问题 一般的疾病在服药药期间都需要清淡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可是有的患者,偏要在吃药期间去涮火锅,吃海鲜,这就会导致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是病情加重啊,还怀疑是医生的问题,是不是所开的药不对证。 2.情志问题 因情志不舒致病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但是患者回到家之后和家人吵架,或者上班时被领导批评,造成气机郁滞,很多时候就会导致药物治疗无效。 3.气血不足 因气血不足而致病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可是却因为工作、家庭,或者经常熬夜和饮食不规律,这些都是会对药物的治疗受到影响。 4、其他 比如腰痛的患者,就要注意避免劳累,然而医生给其进行治疗后,不注意休息,有的患者更加过分,第一天扎完针灸后明显症状减轻了,而且特意叮嘱他回去好好休息,避免劳累,结果第二天再来治疗时,病情加重了,仔细询问原因,原来是回家打了一宿麻将,还埋怨医生没给他治好。再比如心脏很差的患者,需要避免劳累和生气,要注意休息,结果回家根本不按照医生的医嘱,导致病情加重,又埋怨医生。
(四)患者服药期间的饮食起居(休息、睡眠,饮食、情志、运动) 患者在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与睡眠,尽量不要熬夜,因为熬夜就是在熬气血,尽量在晚上十点之前睡觉,好好休息。 清淡饮食,少吃盐,少吃油腻的食物,最好不要吃火锅烧烤,麻辣烫米线等不健康的食物。因为烟酒致病的患者,烟酒应适当减量,逐渐戒除。 保持心情愉悦,不要生气,想想开心的事情,多看可以令自己开心的风景,令自己开心的电视剧。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怎么过都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的过,非得愁眉苦脸呢?!! 多运动,多出去走走,有利于气血畅通。不要总窝在被窝里玩手机或者是在那一动不动的打麻将。 下面将刘志杰老师的养病需读附上,希望患者朋友们遵守,这对药物的疗效是很有益处的。 盖闻天布五行以植万物,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其腑,输转阴阳。会通玄冥,幽微之至,变化难极也。人之所依养者,自身形体,乱于和气者,众病之宗。药可除其毒患,医能救其顷危。安身必资于食养,救病须凭于毒药。不明食宜不足以存其生寿,昧于药忌岂能以除其苛疾?食可排邪以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以食助平疴,释情而遣病,则去康复不远矣! 是故养病者,所以养护真元之气以助药之伐邪荡寇,甚于养生也。求医服药疗病之间,当知药力之发挥,尽在于饮食将息之得力。不可不察耳。 今为细分四则,于此求诊之患家,当深悉本义,锐意行之为盼焉! 其一者,食宜也 患家所食之物,必须透熟,熟则易化,与药相得。勿食生硬,碍于脾胃,难得药力驰骋。少进盐醋,阻郁气血。更须断生冷酵滑,猪犬鸡鱼,油烹火煅,蒜及酒浆瓜果。尤忌陈臭宿滞。 勿过饮酒以败肠胃,乱精神。夏秋之季,勿食油腻酥烹,人所以多病,乃春夏凉饮冷食太过,戕伐阳气也。故圣人春夏养阳之语生焉。 所喜牛肉与稻粟粥,最益药力也。乳酪之品,益人筋胆,润泽发肤,宜食无过。故饮食清淡,每宜节俭,勿寒勿热,无使脏腑气血滞浊,药力乃行,效亦宏显,否则非但无效,更恐变生不测。当知药性刚烈,譬如用兵。兵之不祥而勇暴,乃不得已而为之,牙血之报,以毒攻毒耳。不相得,则所怨遂起,散为流寇,图增其患。患家切切慎之。 其二者,恬淡情志也 疗病之时,法当远离俗务,静寂心神。七情所乖,最是伤身之贼。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恐损肾,久悲伤肺,多虑伤脾。阴阳五内具乱,安得养病益生?内经有恬淡虚无之言,故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以拒邪。老子有无为无欲之语,乃可负阴抱阳,水火交济而长年。盖七情纷逆,最损三世之钟灵。功名烦心,利禄扰情。营营相逐,至亡不殆。终归精神竭尽,一点真灵飘乎于异域耳。 是故疗疾养病者,于此尤需多加留意。得片刻闲情则多增半刻阳寿也。脏气安稳,药力可全其功也。 其三者,劳倦起居也 劳逸结合,勿过安逸,勿过劳苦。过逸气血泣塞,过劳筋骨具羸。肝者罴极,肾者作强,一旦过之,生气惫损,病何能养?经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患家需谨记之。否则即使大服补药,亦得不偿失也。 劳倦如此,起居安和?顺应季节,调整心志,合四季之生长收藏,早晚起卧,各安其时,勿违自然之理。即经言之法合阴阳数术也。冬不过暖,夏不过寒,食不过饱,头欲凉而脚欲暖,此安身养命之常,亦调病之方,一有违背,所病虽灵丹莫起。尚有房事之忌,患家不可轻心。养病期间,保精护肾为要。盖肾为阳宅,奉生之本,藏化阴精,每于服药病去之际,正气振发,阳根迭起,岌岌思淫,忘记医嘱,肆意过泄,则病势返还,变生他疾,慎之慎之。 其四者,就医心态也 病有六不治,即扁鹊所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故医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微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冶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逢上六种,医者束手难为,病家记之。 尚有一种,间断服药,数数更医。此服一剂,彼服十丸,非但医者有怨,自身命亦多损,亦医家之不治也。 又: 病分三苦——治则无痛苦,不治则有痛苦;治则缓解痛苦,不治则加剧痛苦;治亦痛苦,不治亦痛苦。 病分四残——治则不残,不治则残;治则迟残,不治则早残;治则轻残,不治则重残;治亦残,不治亦残。 病分五果——治能愈,不治亦能愈;治则愈得快,不治则愈得慢;治则好转,不治则亡;治则晚亡,不治则早亡;治亦亡,不治亦亡。 故《神农本草》曰:“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医者治病不治命,于不可救治,唯减其痛苦,别无它法也。 上述各则,患家需明识,方可正其心态,洽合医药,遇良医而施灵药,慎饮食而养性情,可治者速其康复,不治者可解其痛而尽天年,庶而无医患彼此纷怨,而同登德和共欢之仁域大宝云云。
(五)患者对疾病正确的认识,应知道的治疗反应 在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期间,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对此,刘志杰老师对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所谓治疗反应,就是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体内元气的抗病排病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发挥,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时,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这种现象归纳起来分三种类型,分别是:治疗反应、旧病复发反应和排病反应。   
1.治疗反应 患者在经治疗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特殊症状,我们将这种反应称之为治疗反应。如肝病患者经治疗后,出现了双目红肿羞明,头晕目眩,下阴潮湿等现象。这是疾病经治疗受创后通过经络渠道进行逃窜的反应,也是经过治疗初步见效的反应。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经治疗后,疾病有短暂病情加重反应,这是疾病与人体元气正邪交争的“挣扎”现象,绝不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不必有所顾虑和怀疑,如果治疗过程中,由始至终都无这种反应,那么,这个病恐怕难以治疗,或者说难以真正治愈。
2.旧病复发反应 患者接受治疗后,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发作,称为旧病复发反应。如有过骨折病史的,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现疼痛;有过胃病病史的人,胃部的症状又重新出现等。这说明,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彻底痊愈,由于元气功能的发挥,进行整体调整时,又将其清理出来,最终是要将其消灭排除的。这样看来,这是件大好事。这种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绝不会因为以前曾患过脑出血,这次反应就一定会再犯脑出血,以前曾有过骨折病史,这次反应就一定会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断。由此看来,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不单纯是针对患者当前的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同时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治疗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当前疾病的同时,其它一些原有的旧病老病也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治疗。    3.排病反应 疾病经皮毛、孔窍、情志以及其他方式向体外排出所出现的反应,称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复杂多变,我们在此简单地介绍如下:
(1)排风寒反应:对各种风寒所致的疾病,只有将风寒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经临床观察,风寒的外排,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孔窍及四肢末梢排出,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证,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  
(2)情志抑郁所致的疾病,多以情志方面的反应及肛门排气和呃逆等形式排出。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悲伤、委屈欲哭等情况,数日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现大量的肛门排气,或经食道从口腔大量噫出。   
(3)痰湿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
(4)火毒所致的疾病,多以疮、痒、肿痛 ,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
(5)瘀血所致的疾病,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6)失眠及嗜睡:几乎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一种表现。   
(7)九触反应:临床上很多患者接受治疗后,身体的某些部位常常出现麻、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与练气功时所出现的“九触反应”是相同的。
(8)发热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  
(9)胃肠道方面的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身体疾病的恢复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靠胃肠道所消化的食物精微来提供;另外,胃肠道又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如肥胖者在治疗后食欲亢进,体重继续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方才降到正常的食欲及体重标准,而消瘦者在治疗后出现食欲不振,体重继续减轻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恢复正常食欲,体重也逐渐增加到正常标准。又如便秘与腹泻交替等,这都与胃肠道的正——反方向的大幅度功能调整有关。 这三种反应常同时出现。治疗反应和旧病复发反应一般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不要怕,随着治疗的进展,一周左右会自动消失!
排病反应有两种情况:
(1)排病过程中,会感觉非常舒适,疾病随之显著好转,最终根治!
(2)对急症的攻下速治,当时患者会感到很不舒适,待病攻出后,不舒适的症状消失。如用控涎丹。 以上是患者必须掌握的常识,以便更好的与医生配合!

四、医生的医术与医德 当然,影响对患者治病疗效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医生的问题,医生的医德与医术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病的疗效。医生要保证自身的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相信并尊重医生的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帮助,解决患者痛苦。
(一)医者的责任心与医德 做医生,要有医德和责任心,这应该是对每一个医生最低的要求。只有有责任心和医德的医生,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患者才会听医生的“话”,医患双方才会得到良好的配合,治病疗效也会达到最佳。但是当下确实有一些医生唯利是图,收取患者的红包,导致患者对其失去尊重,没有医德,而且不认真为患者诊治疾病;也确实有一些患者横不讲理,让医生对其失去信心,这应该就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原因吧。但是作为医生,还是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要有责任心。
(二)医生的医术 医生做到了有医德,还要有医术,这就包括了辨证的精确性及对患者病情的把握
1.经方辨证的精确性 影响经方方剂疗效的首要因素便在于医者辨证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只有达到了经方辨证论治要求的“方证相应”这一标准,才能使经方方剂的疗效达到最佳水准。通过学习刘志杰老师主编的《经方辨治学》可知,方证相应包括“病机相符”与“药症相对”两个环节,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方剂的疗效减弱。 例如,当辨证达到了病机完全相符,所选方剂能够较为精准地针对该病证的病位、病理、病本等病机因素,但所选方剂药物的药症针对性不高,结果则可能会出现服药后虽无明显的不良副作用,但症状却得不到有效缓解,甚者服药无效。如果辨证达到了药症基本相对,但病机相符环节失准,病位、病理或病本的分析出错,则可能导致服药后部分症状有所缓解,但具体病位的病理表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药性寒热轻重使用不当,导致病势难除或药力过度;若寒热病理与实际病证相反,甚则可导致起初症状减轻但随即病证加重等不良后果。 因此,医者当严格遵守经方辨证论治流程进行病证分析,熟练掌握“方证相应”与“病机相符”、“药症相对”间的关系,明晰“体势—病势—药势”间的平衡,才能保证辨证整体的准确性,确保不因技术水准而影响所开具处方的疗效。
2.对疾病正确的认识,熟练的应用治疗方法 医生要对不同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若认识错误或者是不完全,就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进而影响疗效甚至有可能出现医疗事故。 若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医者一定要分清孰轻孰重,治疗步骤也是有差异的,要有先后的顺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要进行正确的治疗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医生应该熟练掌握,中医有很多治疗方法,从大的方面讲分为医经与经方,而医经又分为针、灸、推拿、外用药、膏敷等等,经方主要指的是方剂,又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等等,方法上又有汗、吐、下、温、清、和等方法。这些方法,作为医者要熟练掌握,才能在临床上面对患者灵活应用,不贻误患者的病情,以免出现医疗事故。有的病需要用经方理论,有的需要医经理论,有时还需要将两者一起用,所以在临床上要求医生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做到用起来灵活恰当。 而且作为医生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疗的。三分之一的病,无药可救的,即不治之证。三分之一的病,是不药可愈的,即是自愈的。三分之一的病,是靠我们医生干预治疗而痊愈的,即服药而愈的。好医生,有效率是可以达到90%的,但是不等于治愈率。实际上,治愈率达到30%,就已经了不起了。但是,医生治病还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有些病情严重的,虽然是不治的,但从医生的角度,还是要治,给病人心理安慰,不要告诉患者病情严重,要和家属说清楚。有些疾病是自愈的,可能喝凉水都能好,但却有些庸医沾沾自喜,就是靠这三分之一出名的而成为名医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我们作为医生要下功夫研究和学习的,把握好患者的病情,仔细辨证,精确用药。
医生也是分为好多种,下面简单从庸医,名医,明医分别来介绍 1.庸医,即没什么医术,却给患者治疗,贻误患者病情的医生。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名利,没有医德,对没有把握的病情进行治疗,导致患者治疗无效甚至病情加重,从而引发医患关系紧张。也有一些幸运的庸医,靠那三分之一不药而愈的患者成为名医的,从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
2.名医,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医术和医德,成为令患者信任和尊重的医生,从而有自己的名气;另外一种,是比较幸运靠不药而愈的患者宣扬起来的。
3.明医,即明事理的医生。指的是医术与医德很高尚,对病人表示理解,有医德,对患者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做到遣方用药十分精确,对疾病仔细专研和学习的医生。这类医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刘志杰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这辈子,做个明医就够了,问心无愧,就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受到患者的尊重。 所以,中医疗效不好的问题,并不能单独问责中医医生,还要病患,药商,药师,药农,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保证以上所述的环节一一做到,才能真正保证临床疗效满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大周天运行图:内视十二经络行气运行路

      十二经络是人体的一道隐秘机关,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假如善于养护十二经络,必能对健康大有裨益。了解人体经络-日当中......

    08-31    来源:未知

    分享
  • 总爱掉头发原来是这些东西吃少了

      少发脱发或因深色食物吃太少多吃深色果蔬、动物内脏和肉类,少喝浓茶和咖啡......

    12-08    来源:未知

    分享
  • 九旬医史文献泰斗马继兴

      在《五十二病方》的背后,有一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学者,他就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界的......

    05-05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医认为“书法”是养生之首选,不同书

      书法被认为是养生之首,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道出的正是书法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12-07    来源:未知

    分享
  •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轟動國内外,原來是中醫經絡,3月27日,美國科學家在《Scientific Re......

    04-07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医不外传之秘——拍打八虚

      人体有八个大窝窝又称八虚,它们是双腋、双肘、双髀(即两胯)和双腘。八虚也是寒冷冬天人体最暖和的地方。据说这八虚......

    07-17    来源:未知

    分享
  • 经方方剂用药度量衡释疑

      《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

    06-12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其中,问诊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将问诊经验总结为《十问歌》......

    12-10    来源:未知

    分享
  • 大周天真气运行图动态图与子午流注十二

      大周天 也是按此线路行走的。医易相通。大道至简,真传一句话。子午流注有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这......

    08-31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医诊病也要定标准

      中医疗效不断被质疑,一定程 度上源于中医没有大家能够共同 遵循的标准。同一个病人,让不同 医生同时看,基本不可能开......

    12-10    来源:未知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