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效不断被质疑,一定程 度上源于中医没有大家能够共同 遵循的标准。同一个病人,让不同 医生同时看,基本不可能开出完全 相同的方子。 16位资 深中医内科教授分别对同一位患 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判断舌质 淡红的有9位,一致性仅为56%;判 断脉沉的专家有9位,脉象信息判 读一致性也为56%左右。结果令人 震惊,但这就是中医的现状。上海 三甲医院教授的诊断一致性还不 足 60%,如果是 16 位主治医师呢? 很可能会开出16张不同处方。 任何一个学科的稳定传承和 发展都必须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标 准的基础是确定性,而中医则没有 确定性。在很多人心中,中医就是 文化,文化就是中医,混淆了医学和文化的界限。一旦碰到具体问 题,他们可能会把各种非医学的文 化拿来做解释,而不是遵循医学的 一般规律。比如,《伤寒论》中的黄 连阿胶汤证,本应清心火、滋肾阴, 清楚明白,但柯韵伯在《伤寒论注》 中的解释却加入了五行八卦,反倒 变得云山雾罩、稀里糊涂。柯韵伯 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伤寒论》注家, 他能将黄连阿胶汤证解释成这样, 一般人会解释成什么样就 可想而知了。 同样的例子,在中医 诊病中可见不少:对心烦失 眠,有人用脏腑理论解释, 有人用经络理论解释,有人用气血 理论解释,有人用阴阳理论解释, 有人用五行理论解释,甚至有人用 运气、八卦、佛、道、儒等来解释,得 出的结论肯定五花八门。不少人 认为这是中医的优势,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但却忽略了可能 带来的问题。这使中医 变得缺少规范,甚至随心 所欲。 确定性是医学获得 疗效的基础,也是医学规 范的基础。有确定性才可能规范, 能规范才可能有标准。我认为,中 医的确定性要从方证入手。中医 的治疗对象单位是“证”,治疗方法 单位是“方”。首先确定“证”的内 涵和外延,然后在“证”的基础上, 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能够达到药到 病除效果的“方”,我将之称为“特 异性方证”。 中医应该以张仲景在《伤寒杂 病论》中确立的方证体系 为基础,先将《伤寒杂病 论》中能够达到药到病除 的“特异性方证”确定下 来,再将常见证的标准确 定下来,最后针对“证”进行研究, 探 索 可 以 达 到 药 到 病 除 的 特 效 方。每个中医师都应该朝着这个 方向努力,不断摸索、积累,成熟一 个确定一个,这些确定下来的方证 就会成为中医的标准。
曾有媒体报道,三甲医院的16位资 深中医内科教授分别对同一位患 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判断舌质 淡红的有9位,一致性仅为56%;判 断脉沉的专家有9位,脉象信息判 读一致性也为56%左右。
结果令人 震惊,但这就是中医的现状。上海 三甲医院教授的诊断一致性还不 足 60%,如果是 16 位主治医师呢? 很可能会开出16张不同处方。 任何一个学科的稳定传承和 发展都必须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标 准的基础是确定性,而中医则没有 确定性。在很多人心中,中医就是 文化,文化就是中医,混淆了医学
和文化的界限。一旦碰到具体问 题,他们可能会把各种非医学的文 化拿来做解释,而不是遵循医学的 一般规律。比如,《伤寒论》中的黄 连阿胶汤证,本应清心火、滋肾阴, 清楚明白,但柯韵伯在《伤寒论注》 中的解释却加入了五行八卦,反倒 变得云山雾罩、稀里糊涂。
柯韵伯 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伤寒论》注家, 他能将黄连阿胶汤证解释成这样, 一般人会解释成什么样就 可想而知了。 同样的例子,在中医 诊病中可见不少:对心烦失 眠,有人用脏腑理论解释, 有人用经络理论解释,有人用气血 理论解释,有人用阴阳理论解释, 有人用五行理论解释,甚至有人用 运气、八卦、佛、道、儒等来解释,得 出的结论肯定五花八门。不少人 认为这是中医的优势,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但却忽略了可能 带来的问题。这使中医 变得缺少规范,甚至随心 所欲。 确定性是医学获得 疗效的基础,也是医学规 范的基础。有确定性才可能规范, 能规范才可能有标准。我认为,中 医的确定性要从方证入手。中医 的治疗对象单位是“证”,治疗方法 单位是“方”。
首先确定“证”的内 涵和外延,然后在“证”的基础上, 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能够达到药到 病除效果的“方”,我将之称为“特 异性方证”。 中医应该以张仲景在《伤寒杂 病论》中确立的方证体系 为基础,先将《伤寒杂病 论》中能够达到药到病除 的“特异性方证”确定下 来,再将常见证的标准确 定下来,最后针对“证”进行研究, 探 索 可 以 达 到 药 到 病 除 的 特 效 方。每个中医师都应该朝着这个 方向努力,不断摸索、积累,成熟一 个确定一个,这些确定下来的方证 就会成为中医的标准。
08-31 来源:未知
12-08 来源:未知
05-05 来源:未知
12-07 来源:未知
04-07 来源:未知
07-17 来源:未知
06-12 来源:未知
12-10 来源:未知
08-31 来源:未知
12-1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