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十二病方》的背后,有一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学者,他就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界的泰斗马继兴先生。年过九旬的马继兴没有想到,40多年前,他面对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卷残破的帛书,冥思苦想逐字考证,最终解读出《五十二病方》中这个关于青蒿的药方时,竟为若干年后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埋下了伏笔。
嗜书如命的“高冷”教授 十六岁进京学医
马教授给人的印象有点“高冷”,不苟言笑,不爱说话,安静而沉默。笔者从马教授学生的口中了解到马老这“高冷范儿”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一辈子和古籍打交道,说话也带有“古风”,他从来不用流行语,话语简单,不说一句多余的,在讲课和做报告时也是直奔主题。没人见过他寒暄聊天,甚至对家人他的话也很少。
16岁中学毕业后,立志学中医的马继兴只身来到北平求学,就读华北国医学院。这个学院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高级人才。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看书和研究,白天不能看就晚上看,单位不能看就在家里看,他甚至很庆幸文献工作不需要什么设备,只要有书就行。看书的时候,委屈,烦恼都烟消云散,与古代医家神交,令他满怀愉悦,乐在其中。
马王堆医书研究第一人 破解青蒿古方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千件珍贵文物中,最吸引医学工作者关注的莫过于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和竹简,帛书中记载的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尤以医书最为珍贵,29件帛书中,医书占5件,四种竹木简全部都是医书,但是,帛书和木简的整理工作非常繁难,帛书残碎严重,而且文字释读疑难重重,很多问题涉及学术高端知识,所以,1974年,国家文物局组织部分学者成立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当时,马继兴作为中医研究院的文献古籍专家加入了这个小组。
“帛书写在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埋藏时折成三十多层,出土时已经断裂破损,字迹模糊,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的揭裱整理修复,我们才能够研究。”马老回忆当年破解帛书的情况,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年代久远,文字古奥,释读疑难重重,而且帛书多处破损,字迹漫漶不清。马继兴凭着脑子里千百本中医古籍的底子,通过这些古籍相互印证,一个字一个字攻克,最终把这部上古医书破译出来。
![九旬医史文献泰斗困居养老院 没人知道他曾经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
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复原件
汉墓整理小组的工作完成之后,马继兴的心里始终放不下马王堆的帛书,他认为马王堆医书珍贵异常,如果不做全面的考证、注释,难以被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其价值,于是他用了20年的时间,凭着自己医学文献方面深厚的功底,遍检医籍和文史典籍,完成了近100万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成为国内马王堆医书研究的第一人。
![九旬医史文献泰斗困居养老院 没人知道他曾经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
60年写出20余本著作,每个字都下足了功夫
马继兴的弟子们都知道,马老写书是以10年、20年为单位计算时间的,他要不厌其烦对原始文献出处考察核对,有时为了查找一条资料就要骑车跑好几趟图书馆,带两个馒头一坐就是一天。学生们经常看见马老师在家里摊开一大桌子书,就为了寻找一个避讳字 ,一个注解,或者为了统计一个数据,他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极为枯燥的原始资料核对工作,大海捞针般地在原著中苦苦追寻。
马老整日孤独枯坐,非常消瘦衰弱,体重已经降到六七十斤,形容枯槁,而且几乎从不与人交谈。一个给国家做出这么大贡献的泰斗级的学者,如此晚景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