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卦》为《易传》七种十篇之末。其未依照《序卦》次序,而取其概要精简文字以两两错综进行解卦,前五十六卦是如此,唯后八卦次序则杂乱。
为何称之为“杂卦”?韩康伯云:“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
历代不乏对《杂卦》的研究,关于《杂卦》后八卦次序的错杂成为各家讨论的焦点。《杂卦传》最后一段文字为:“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虞翻、干宝等认为此乃作者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明易道非常之变。郑玄则提出怀疑,认为此乃错乱,朱熹认为可能是错简所至,但并未对其进行修正。而苏轼则在其《易传》中进行了修改:“颐,养正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渐,女归待男行也;归妹,女之终也。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后有蔡渊等人修改为:“大过,颠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笔者认为《杂卦》之“杂”是与《序卦》之“序”相对而来的,所以应该将《序卦》与《杂卦》进行综合研究。
朱熹等学者认为《杂卦》后八卦杂乱乃错简所至,我想并非如此简单,理由是:一、至少研易的人对《杂卦》前五十六卦的“反覆”不会没有理解,知其规则不会随意放错的;二、古代刻划在竹简上的文字是有一定字数长度的,同时象《杂卦》中这样短的文句,即使发生错简也不会如此杂错的。
那么《杂卦》后八卦错杂缘由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尽管这个认识与虞翻、干宝等相同,但其解释却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周易卦序新解》和《周易哲学阐微——兼论周易卦序及其思想》文中讨论了通行本《周易》卦序(即《序卦》之序)的错位问题,认为在通行本《周易》卦序中存在八个卦的错位。经研究发现,《序卦》错位与《杂卦》后八卦的错杂关系十分微妙,两者都是八个卦,而且有其密切关联性,令人深思!《序卦》的八个卦的错位是隐含的,而《杂卦》后八卦的错杂是显见的。千百年来《序卦》的规律与《杂卦》的错杂成为难解之谜。
经笔者研究《序卦》中错位的八个卦是夬姤、渐归妹、无妄大畜和坎离。夬姤本应在上经,错移到了下经;渐归妹本应在遯大壮之后,错移到了震艮之后。这两卦与《杂卦》后八个错杂卦中两对卦名称相同。
在《序卦》中,颐大过的前邻是无妄大畜,后邻是坎离,这两对卦也存在错位。无妄大畜应在临观之后,坎离应与咸恒互换移到下经之首。在《杂卦》中是以大过、颐的错杂暗示《序卦》中与之相邻无妄大畜、坎离这两对卦错位的,即以一表二。
《杂卦》中的大过、颐的错杂指示了《序卦》中相邻两对卦(即无妄大畜和坎离)的短错位;而《杂卦》中的姤、夬及渐、归妹的错杂则直接指示了《序卦》的长错位。
与《序卦》一样,《杂卦》也以乾坤为首、而同样以二十八对卦“错综反覆”的次序进行解卦,而错杂的后八卦出现的先后次序为大过、姤、渐、既济,所以既济(未济)也为杂卦的结尾,这些特征均为暗示其与《序卦》的内在联系。(见图一)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杂卦》中后八卦的错杂与《序卦》中的错序是有对应关联的,古人不至于将《杂卦》中前五十六卦“反覆”(错综)关系的卦都区分不清的,一定是作者在通行本《序卦》与《杂卦》中是设置了巧妙联系。通过笔者修订通行本卦序(见图二),从而构建了文王后天六十四卦塔排图,说明原本《序卦》是有卦象图的,只是后来此道不传。
是否古人特意将《序卦》顺序打乱,而将机关放到了《杂卦》之中,以待后世适当时机解开?是否古人修改了周文王演绎的六十四卦次序而将修改位置的谜面记录在了《杂卦》之中?笔者认为这正是古人的巧妙所为。当今时运成熟,卦序当以恢复,易道昌明,人天当致和。
图一
图二
2006 年 10 月 11 日初稿于北京
参考文献:
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
廖明春:《周易·杂卦传》的再研究
郭顺红:《周易卦序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