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毛笔的秘密

唐代缠纸笔的显微照片,放大12.8倍, ©正仓院

 

书画创作历来与工具有着莫大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对技法的宣传导致人们对工具选择性忽视。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在给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的学生讲课时,就曾提到这一点,他说:

 

 

“了解书法是怎么写的,用什么工具在什么条件下写的,就能够看出时代的区别。比如唐朝和宋朝就不一样,唐朝人用的笔毛都比较硬,那时的桌子也矮,高度相当于现在的茶几,要悬着胳膊肘才能写;宋代有高的桌子了,可以把胳膊肘枕在桌子上写了,所以毛笔也有变化了,书写姿势、工具材料直接影响书写效果。”

 

 

很多人在临写书法史上的早期名帖时,往往苦恼难望古人之项背。这其中,笔法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也有一点不被注意,那就是如今传世的晋唐法帖,几乎都是用一种在今天已经失传几百年的毛笔写就。那就是所谓的“有心笔”。

 

 

东汉蔡邕在《笔赋》中曾经提到有心笔的做法:“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里面明确提到需要在笔中加以“缠束”。

 

 

不过目前为止,谁也没有见过汉代的有心笔实物。

 

 

1930年,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汉代居延边塞发现了万枚以上的汉简,包括一支汉代毛笔。使学术界为之震惊。当时有人将这一成就与打开敦煌藏经洞并列为中国二十世纪两大考古发现。关于居延汉笔的发现,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当时贝格曼在内蒙古族牧民陪同下,考察烽燧。在破城子遗址,发现许多老鼠洞。他们带的一只狗追逐老鼠时,一不留神溜进地洞出不来。为了解救这只狗,只能挖开老鼠洞穴,结果这一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个被老鼠使用了千年之久的洞穴里布满了各式汉简。贝格曼甚至将这个老鼠洞称为“汉简陈列馆”。通过清理,从此处土了成吨的木简和其他文物。其中包括可能是最早期的纸张和汉代的毛笔实物一支。这只笔的发现意义重大,是当时所见最早的一支毛笔。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笔”。

 

 

 

居延汉笔 ©台湾“中央研究院”

 

 

这支早期毛笔正是无心笔,笔杆切成四分把笔毛夹在中间,并无其他处理。不过它用到了兔,狼,羊三种毛料。此笔在北平期间马衡对此笔进行了研究,马衡先生断言:居延笔毫端呈白色者,必羊毫之被也。硬毫做柱,软毫为披,以证明汉代对于毛料软硬搭配来来制作兼毫笔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

 

 

此后考古发现的战汉毛笔,都是无心散卓笔。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有心笔的工艺复杂,即便是后来兴起,恐怕也不是寻常人家有能力使用。所以,有一个要点,那就是未必唐以前的人用笔都是有心笔。

 

 

在居延汉笔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毛笔遗存当属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十七只圣武天皇遗留下来的缠纸有心笔。即便是今天,这也是唐代缠纸工艺留存的仅剩几只实物,弥足珍贵。据傅芸子先生在《正仓院考古记》中记述:

 

 

先观中棚,所陈多文房用具,笔凡十七枝,不似今制,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前于西陲发见的居延笔亦异,毛颖短促,有残存者有不存者,其形余意即白香山所称之“鸡距笔”,盖其锋亦恰短如鸡距也。毫内近根处裹以麻纸,尤见古制,马叔平君曾谓天平笔之制法即本于《笔经》,固以引人注意,惜未言及此十七枝唐式笔也。……此十七枝唐笔,来源莫明,就中当亦有日本仿造者。以外尚有“天平宝物笔”则纯为日本制品,斑竹管,甚长,长至五十六厘六,有节无节,上有刻识“文治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开眼法皇用之天平笔”。

 

 

第五、六号缠纸笔 ©正仓院

 

第五号缠纸笔,局部 ©正仓院

 

 

由于正仓院的十七支缠纸笔全是在使用之后保存的,有的还带有墨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磨损,加上这一千多年来的岁月侵袭,所以整体保存情况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笔毛已经丧失殆尽了。但它们的结构几乎一致,都是采取卷心法。史传王羲之《笔经》有记述制作细节:“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沸,所以去其腻也。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惟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然后安之。

 

 

 

《笔经》的真实性虽然存有争议,但学者一般认为其年代不会晚于唐代。更早的实例在建国后的考古发掘中有出现,江苏省江宁县下坊村东晋中晚期文职人员墓出土的一枚毛笔头,该枚笔头采用的是缠帛法。证明至少在东晋时期,制作考究的有心笔在上层得到了普遍使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由缠帛法演化为缠纸法。

 

 

关于应该缠几层纸的问题,日本江户时代的古籍上有所谓“五営成筆”的说法,即缠纸四层,构造五层。以纸裹笔柱,再加以披毛,深深纳入笔管,麻纸的笔心占笔头五分之三,在中心的“命毛”上卷纸,其次加毛,再次加纸,次又加毛,如此数层包缠而成。最后再在外面披毛。正仓院给出的调查报告中有构造图解,看起来就很直观了。

 

 

缠纸笔的内部构造 ©正仓院特别调查

 

 

前面讲到,汉代的居延笔就用到了兔,狼,羊三种毛料。硬毫做柱,软毫为披,以毛料软硬搭配来来制作兼毫笔。这是书写经验与制笔工艺长期互相总结经验的结果。到了缠纸笔,似乎就没有参考这种经验,搭配的比例很少。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缠了纸,不担心笔力不够,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吸墨的问题。目前所见缠纸笔笔杆粗壮,大概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缠的纸太占空间,所以将笔杆扩充些,以便多束副毫。根据正仓院的调查结果,唐人制笔多选兔毛、狸毛、马毛之类。

 

 

缠纸笔的内部构造 ©正仓院特别调查

 

 

目前正仓院仅有一支笔是五层构造(四层纸),这只笔还不是唐笔,而是于天平胜宝4年(752年)在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上使用过的天平笔。支笔在文治元年(1185年)重建大佛开眼供奉时,后白河法皇作为御笔为大佛进行开眼仪式。笔杆上有铭文记述。

 

 

虽然不是唐笔,但这支天平笔完全按照缠纸笔的工艺制作。由于其特殊用途——给大佛点睛,所以不能采取常规写小字的规格制造,而是按大型号来的,堪称缠纸笔的plus max。笔杆长度达到56.6公分,直径4.3公分。

 

 

天平宝物笔 ©正仓院

 

 

也正是因为其尺寸不凡,我们也能将其缠纸构造看得很清楚。如图所示,四层卷纸将空间分成五份,其间就是笔毫了。

 

 

天平宝物笔笔锋 ©正仓院

 

 

由于正仓院的笔都挺珍贵的,传世的遗物就这么几支,也不敢轻易就把它们拆开看内部构造,好在借助技术手段,用X光也能暂时解决这一短板。天平笔中,为了增加笔锋弹力,首先将缠纸将芯毛缠住,书写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这束芯毛。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只笔的芯毛已经写秃了。第2层到第4层卷纸卷成螺旋状,其间的副毫略有残留,起辅助还有储存墨汁的作用。

 

 

天平宝物笔X光照片 ©正仓院特别调查

 

 

接下来要看到的这支正仓院第一号缠纸笔则是正儿八经唐人制造的笔。和上一支比起来,第一号缠纸笔就有点惨,笔毛几乎丧失殆尽,仅在缠纸之间还有少量残留,可见其使用频率很高。

 

 

从残余毛发的横断面观察,可知这支笔用了细微而优质的毛。另外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剩余缠纸的下半部分有墨色浸润的痕迹,可见当时使用时候可能只用下半蘸墨汁,长久下来就出现这种效果。这也与早期绘画中,一些人物所执之笔,仅仅只有靠近笔锋处有墨色相符合。

 

 

第一号缠纸笔 ©正仓院

 

北齐校书图卷局部 ©波士顿美术馆

 

 

毛笔管的插口削得很薄,以便于插入笔头。这是缠纸笔共通的特点。隋人智永有“退笔塚”的传说,这里所说的“退笔”,就是写废掉的笔头。当然也是有心硬笔的笔头。麻缠纸笔与现在的毛笔相比,轴线粗,书法家如果用缠纸笔写的话,只写小字反而也可以写很长时间。

 

 

第一号缠纸笔X光写真 ©正仓院特别调查

 

 

这支笔缠纸两层,除了芯毛外还有两束副毫,有心笔从韦诞开始,讲究“一心二毫三副”。

 

“心”就是中间的“芯毛”,这是表现笔锋的重要部位,韦诞在《笔方》中说:“宁心小,不宜大,笔之大要也。”

 

“二毫”是指两种笔毛,健者为毫,弱者为毳。

 

“三副”中的一副就是中心外面的副毫,二副又称叫笔柱,或墨池,或承墨,这是韦诞定的名。三副就是最外面的,古称叫被。

 

中心加上一副,是笔心,加上笔柱,是二副。外面再包一层被毛,就是三副。这个大体就是笔的结构。

 

 

 

 

如图据黄简先生研究,有心笔笔柱的材质一般为硬挺的紫毫(秋兔背部的硬毫),在制作时,由于露出笔杆的笔柱有三分之二被裹住,只有少量的笔毫可以在书写中起作用,因此,本来就劲挺的笔毫会更为劲健,弹力十足,被压弯曲屈之后,能迅速恢复原位,不似散卓笔那般散乱;另外质感硬,书写的按力也较散卓笔大。

 

 

另外,有心笔虽然解决了笔腰无力的弊病,但是也有其缺点。其一就是储墨太少。当然,在中古时期,普遍是以小笔写小字,这个毛病在当时也算不上特别显眼。再者就是笔毛由于被纸或绢缠住导致书写之时提按不便。柳公权所谓出锋太短,伤于劲硬传世至今的晋唐墨迹,在笔画转折处往往会有贼毫露出,这便是使用有心硬笔的表现之一。

 

 

最明显的就是神龙本兰亭中的“暂”字。其右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现了分岔,右下角的“足”的右侧干脆出现了“毛边”,这些都是贼毫的效果。

 

 

神龙本兰亭局部 ©故宫博物院

 

 

晋唐时期,中原尚未有高凳高桌普及,人的书写姿势一般为跪坐持简式、伏案式、立姿面壁式等,那么对应着这些姿势的执笔法,最可能被广泛应用的就是二指单钩法,类似于今天人们的执硬笔法,而有心笔的特点正是健、硬、毫短。二者搭配能保持笔与纸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因此,缠纸有心笔在当时比较流行,到唐朝达到高峰。由于缠纸工艺复杂,此笔也成为贵族用笔的首选。

 

 

 

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改革,对考生只看文章优劣,不论门第高下。社会对毛笔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有心笔显露出它的种种不足,其中,工艺的繁复和成本的高昂成为它普及推广的最大障碍。像黄庭坚,走上仕途后一贬再贬,贫穷让他爱上了便宜的鸡毛笔,他的很多杰作正是此笔写就,这在唐朝贵族看来简直无法想象。比较起来,工艺简单造价低廉的散卓笔逐渐成为书写工具的主流,从而带来书写痕迹与有心笔的差异。至此,中国书法被万众参与的潮流引向另外一个高潮。宋代以后,有心笔作为非主流仍然顽强地存在了一段时间,元人还在著述中提到有心笔的存在。再以后,它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相关的介绍中多语焉不详,少有关注,以致后人都不知道有心笔为何物了,直至民国年间在日本正仓院发现唐笔。

 

 

缠纸笔的制作

 

 

所谓礼失求诸野。其实日本一直以来都有生产缠纸笔,至今仍然有缠纸笔工艺流传下来。近几年,国内一些制笔师傅也开始从日本取经,参考正仓院的毛笔实物,制作出一些缠纸笔,名称有些许不同,有的叫雀头笔,有的叫鸡距笔。这两种叫法都是从外形而来,实则是一样东西。不如直接叫缠纸笔,更能正本清源。

 

 

在此,也期待这门古老的制笔技术在有心人的努力之下能重新焕发其旧日荣光。

 

 

补充:关于正仓院特别调查中唐代缠纸笔的更多高清细节资料

 

 

 

 

文章资料参考:

《正仓院宝物特别调查》

宋述林《晋唐有心笔与书迹研究》

敦堂文化《透视唐人用笔,收好这份简明缠纸笔构造指南》

王学雷《“汉居延笔”的发现与踪迹》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儿子留下一张字画今价值2亿

      在懂行人的眼中啊,那些旁人看起来一点用处没有的废品,就能够被人家做成一件艺术品,甚至价值连城。而一张图,一幅画......

    12-07    来源:未知

    分享
  • 黄永玉90岁了还是90后

      黄永玉活成了现实版的老顽童,这个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时候就是因为功利的聪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 真正......

    04-23    来源:未知

    分享
  • 大妈为救前夫要卖字画

      说起中国的书画,那真的是有一种种艺术的魅力吸引着我们,也是我国的文化精髓,我们中国的书画也因为古代各位大家的出......

    12-07    来源:未知

    分享
  • 走廊挂什么字画合适

      走廊挂什么字画合适?走廊犹如一条中枢要道,它将我们家中的各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有些家庭不注意走廊没有装饰,使其空......

    12-07    来源:未知

    分享
  • 唐代毛笔的秘密

      唐代缠纸笔的显微照片,放大12.8倍,正仓院 书画创作历来与工具有着莫大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对技法的宣传导致人们对工具......

    05-18    来源:未知

    分享
  • 家里餐厅挂什么好?

      想要装饰家庭餐厅有雅致的氛围,可以挂一幅雅致斗方国画作为装饰,将祖国山水之美带入家中,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能够......

    12-07    来源:未知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